hello大家好,我是大学网网小航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,古代书信还有什么别称,古代书信的雅称有7种很多人还不知道,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!
古代的车马交通很慢,民间书信往来经常需要数十天,甚至几个月的时间。杜甫说“烽火连三月,家书抵万金”,一封轻飘飘的书信承载着多少离别愁绪、爱恨纠葛、思念和远方?说不清,道不明。
(相关资料图)
民间百姓称之为书信,而古代文人墨客在诗文中提到,通常会赋予书信有各式各样的雅称,彰显文人风雅之气。
1、“鸿雁传书”广为人知,最早出自《 汉书•苏武传》:“言天子射上林中,得雁,足有系帛书,言武等在某泽中。”苏武凭借着鸿雁传递的信息,使自己得已脱离匈奴苦寒之地,回归长安。
唐宋以来,诗人王湾在北固山下思念亲人,写下“乡书何由达?归雁洛阳边。”才女李清照的烦恼幽怨“云中谁寄锦书来,雁字回时,月满西楼。”
2、以“鲤鱼”指代书信,最早出自汉乐府的诗篇《饮马长城窟行》,有研究认为是东汉大儒蔡邕所作:“客从远方来,遗我双鲤鱼。呼儿烹鲤鱼,中有尺素书。”
古代传书不便,人们幻想天上飞禽、水中鱼类都可以传递书信,借以及时传达思念之情。后来演变成用两块雕刻鲤鱼图案的木板,装订成夹带书信的包装,唐女诗人李治有诗云:“尺素如残雪,结成双鲤鱼。要知心里事,看取腹中书。”
3、用“札”指代书信,最早出自《魏书·夏侯道迁传》:“道迁虽学不渊洽,而历览书史,闲习尺牍,札翰往还,甚有意理。”在当时的环境下,洛阳纸贵,大部分人书信基本上以竹片或丝帛写成,卷成一札密封传递。
后来“札”泛指书信,笔记,公文等意义:《古诗十九首·孟冬寒气至》:“客从远方来,遗我一书札。”
杜甫《冬晚送长孙渐舍人归州》诗:“会面思来札,销魂逐去樯。”
4、“素”作为书信的代称,因为其书写质地,用白绢或丝帛写成的书信统称为尺素,通常是小篇幅的。唐代诗人张九龄有诗云:“委曲风波事,难为尺素传。”(《当涂界寄裴宣州》)大意是个中详情之复杂,难以用小小的绢帛道明前因后果。
5、“笺”,本意是狭长的小竹片,也用来指代写给帝王或上位者的书信,譬如:奏笺、《答东阿王笺》。唐代才女薛涛在浣花溪畔发明的薛涛笺,相传是由“浣花溪的水,木芙蓉的皮,芙蓉花的汁”精制而成,原本专用写诗,后来用来写书信,连官方国札也在用,赏心悦目。
6、“函”,一封信为一函,最早源自《三国志》“(曹操)每有疑事,辄以函问晔,至一夜数十至耳。”
流传至今,常用来指代应用写作实践中的常用文体,机关单位往来的公文。
7、八行书,旧时信纸大多用红线直分为八行,因此称书信为八行书。
汉代才女卓文君曾写过《怨郎诗》给司马相如:“一别之后,二地相悬。只道是、三四月,又谁知、五六年。七弦琴、无心弹,八行书、不可传,九连环、从中折断,十里长亭、我望眼欲穿。百思想,千系念,万般无奈、把郎怨。”
本文就为大家讲解到这里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