改革开放释放了中国巨大的生产力,这个历史已经过去了。
近十年,我们的内部与外部环境,都发生的根本的变化,中国不可能再依靠完整的工业体系、人口红利和低端的工业制造去引领世界经济,不管未来的中国经济是收,还是放,经济的突围只有一条路,这就是创新。
最近,姚洋与张维迎都在谈创新,但是,如何推动创新?
(资料图)
这一谈就谈到了经济模式,因为,从经济的实践看,真正推动创新的是市场,而不是行政指令去做一些研发项目。
这肯定会引起一个争议:难道举国经济的力量不能推动创新吗?
当然能,当年我们一穷二白,不也有了“两弹一星”的辉煌吗?但是,作为一种经济增长的模式,这是两个概念。事实上,在改革开放前,从科技创新的整个经济的大视角说,我们远远落后了。那时,一个岛国的彩电都自我感觉都好得不得了,实行市场经济后,不但没人去买岛国的彩电,恐怕连电视机本身也没几个人买了,一种经济的整体创新,还是市场经济的推动更有效率。所不同的是,中国市场与计划这两个方面都有条件。不太可能像两位教授说的那样,做一种非此即彼的选择,但是,作为一种理论性的问题的提出,值得一谈。
经济上的问题,还是用数据说话吧。
目前,作为一种举国力量,有700多个国家级研发平台,上百万研发人员,六万亿研发经费,241名两院院士,却只贡献了5%技术创新成果;民营的总资产与国营的总资产比,不足国营的60%,却创造了75%的技术创新,这个比较说明了什么?说明效率上有差别,而且很大。
计划性的国有资产推动,不能说没有成就,但效率偏低,在国际竞争中,平行的比较下,我们必然落后;而市场经济有它非常残酷的一面,张维迎说,经济的增长要依靠企业家的创新精神,这个说法太意识形态了,实际上是一切源于市场竞争,资本逐利的本性迫使企业不仅仅要适从市场,而且必须通过创新开拓市场,才能一将功成万骨枯,在商战中杀出一条血路。
这就是市场最强大的创新驱动力。
马云在一次浙商互联网会议上说:在座的哪一位是听了领导的话,进入到这个行业的?又有谁是听了专家的话,进入到这个行业的?互联网的发展是计划性的吗?如果等待计划,中国就不会有第三方支付了。这是企业家对市场需求作出的反应,从经济增长的角度说,一切驱动皆源于市场,离开了市场经济谈全民创新,没有意义。
姚院长与张教授谈的是创新,落脚点是市场经济,是民营。
我想,中国经济要想通过创新突围,继续坚持市场经济开放的姿态,这是两位教授的苦心所在吧?